由盘古神话到人类起源之谜的猜想【一】:盘古的内脏生成了什么?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2-06-14

发表自话题:秋季养生法则

差不多在5年以前,那时的我决定写一部时下正流行的玄幻类小说,小说的世界观设定采用的是本土玄类小说常用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以身化作万物。由于我的创作不只是把这个神话背景交代一下即可,而是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在网上查阅了关于盘古神话的资料,希望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灵感和启发。

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并化为万物的神话,主要有以下的几种版本的说法。

①唐《艺文类聚·卷一》:“《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宋《太平御览·天部二》)

②明 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髪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③《广博物志·卷九》:“又《五运历年记》云:盘古之君,龙首虵身,嘘为风雨,吹 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肠为江海,血为淮渎,毛髪为草木。”

④梁 任舫《述异记》:“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

⑤宋 张澡《元气论》:“洎乎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以天之生,称曰苍生;以其首黑,谓之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为苍头。今人自名称黑头虫也,或为裸虫,盖盘古之后,三皇之前,皆躶形焉。”

⑥唐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四十二卷:“案三王历云。天地浑沌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主于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亦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年。然后天地开辟。盘古龙身人首。首极东西。足极东西。左手极南。右手极北。开目成昼。合目成夜。呼为暑。吸为寒。吹气成风云。叱声为雷霆。盘古死。头为甲。喉为乙。肩为丙。心为丁。胆为戊。脾为已。胁为庚。肺为辛。肾为壬。足为癸。目为日月。髭为星辰。眉为斗枢。九窍为九州。乳为昆仑。膝为南岳。股为太山。尻为鱼鳖。手为飞鸟。爪为龟龙。骨为金银。发为草木。毫毛为凫鸭。齿为玉石。汗为雨水。大肠为江海。小肠为淮泗。膀胱为百川。面轮为洞庭。韦昭同记曰。世俗相传为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八万岁乃死。”(或曰三王历为三五历之误)

⑦明 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昆多崩姿那受佛命毕,只得顶礼辞别世尊并诸大菩萨,驾一朵祥云,离了西方佛境,直来至南赡部洲大洪荒处,大吼一声,投下地中,化成一物,团圆如一蟠桃样,内有核如孩形,于天地中滚来滚去;约有七七四十九转,渐渐长成一人,身长三丈六尺,头角狰狞,神眉怒目,獠牙巨口,遍体皆毛;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即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从此,昆多崩娑那立一石碑,长三丈,阔九尺,自镌二十字于其上曰:吾乃盘古氏,开天辟地基。亥子重交媾,依旧似今时。”

我在把大家熟知的上述第二个版本的那一段古文转换成现代白话文进行描述时,也在网上搜索查看了这段文字的白话文翻译资料进行参考。

这些翻译资料几乎都是小学读本,其中差不多都添加了这样一个过渡语句:“……盘古缓缓的躺在了地上,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

但是我发现,根据我采用的玄幻网文中常用的一个设定,即“盘古的脊柱化为了天柱不周山”,我以为盘古他可不能躺下啊——他要是这么一躺下来,他的脊柱还怎么能屹立在天地之间,成为撑天的柱子呢?那不就成横在地上了吗?

所以我思来想去,觉得我的盘古大神必须像是大神的“大”字一样,是顶天立地站着死去的姿势,可是怎么才能让有躺尸趋势的盘古大神重新站起来呢?

我在网上搜寻了一番后,得到了关于盘古开天辟地方式的三种不同说法与姿势:

①劈天说,用斧头劈开的,关于他的这把斧头,有的说是他拔下一颗牙齿化成的,有的则曰不知道从哪里拽来的。

②凿天说,斧凿并用 ,一手斧劈,一手凿开,凿子一般也说是他用牙齿变成的,斧头大略同上。

③撑天说,双手高举擎天,双足分开蹬着大地,将天与地撑开。

自然,这第三个开天的姿势符合我要求盘古站着死去的构想,且基于神话里说他撑了一万八千年的天,我正可编排他是因为撑天站立得太久了,最后因全身僵化而死去。所以,我的盘古大神就这样合乎情理逻辑的站着死去了。

然后我在脑海中想象着站立着死去的盘古大神身体开始解体化生万物的画面——

他的双目化为日月高悬, 照亮昏暗无光的大地,发丝化为群星,冉冉上升,结成一片璀璨的星空 ,他身上的肌肉和骨骼缓缓化作泥土及矿石,从他的身上脱落,轰然向下垮塌,在大地之上堆垒起座座高山,他体内的血液化作水流在群山之中流淌,分割出峡谷与沟壑,身体里的筋络化为地脉埋于地下,皮肤化为草木从泥土里蘖芽抽枝而出……

然后我的思维忽然在一个地方卡住了——盘古的内脏呢?它们变成什么了呢?怎么故事里没有提到?

这没有参考版本,让缺乏创造力的我怎么编排它们才好呢。

此时我不由得心里暗自埋怨,古人怎么是这么不负责任的人呢,怎么可以把它们都忽略不计了呢?这让我怎么写下去啊,可是——古人会是这样不负责任的人吗?

当我带着这一丝疑惑和对古人的由来的信任再度审视着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感觉它们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对劲儿——

这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盘古的气息、眼睛、毛发、皮肤、骨骼、骨髓、筋络、血液乃至他的汗水以及身上寄生虫的变化,也就是说它像是一份说明书或者报告单一样,详细罗列,并不属于写意手法,惯用留白

——但因何这份报告单上一点都没有提到盘古内脏器官的变化?而且既然已经写到了位于身体里面的骨骼筋络的变化,那么同在身体内部的内脏器官按说也应该提到啊,为何这个“记录者”竟然当做没看见,只字不提?再说以盘古大神巨大到足以顶天立地的身躯来推测,他的内脏器官想必也应该是体积很大的一块,难道这个庞大的内脏群体的关注度还比不上他的体毛、汗夜甚至寄生虫?

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生出这种疑问的人,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候,我看见有不少网友就盘古的内脏生成了什么发出了提问。在一道小学语文二年级的阅读题中,也有类似的阅读写作思考问题。

而当我在想着盘古大神那些污污的大肠小肠全副下水们去了哪里的时候,忽然脑海里闪过《山海经》中的一只怪兽以及一只日本海外怪兽的形象,它们不就是大肠小肠的最好写照吗?

因为这一瞬之念,我打开了《山海经》,因为手边正有一本,然后,我觉得我似乎在《山海经》里看见了盘古大神遗失的五脏六腑及其生理循环系统涉及到的一些器官。

下面文章的内容就按照这张人体五脏六腑图从上到下依次讲述,因为心脏是人体的特殊器官,所以我把它放在了最后讲。

(一)喉

《山海经·海内北经》:“戎,其为人,人首三角。”

在我看到上面这张“喉的软骨及韧带”前面观的这张图片的时候,我一眼看见了喉部的那块甲状软骨,它的外形让我联想到了《海外西经》中说的形状像猪,双头连体的“并封”。

但随后在看到如上所示后面观的这张图片时,喉部会厌软骨及甲状软骨等组合起来的形象顿时让我联想到了“人首三角”的戎人。

这种戎人的大体模样,可以参照下面这张喉部示意图(不包括红色蝴蝶结状的甲状腺部分)。

(二)甲状腺

因为根据我后续的一些发现,盘古器官大多会和连带的腺体、韧带等附属结构一起化生。所以在判定生成戎人的器官时,我也相应看了喉部附近的其他组织结构。

那么我以为,生成戎人的部分应该是不包括包裹在喉头上的甲状腺。

因此我也就顺便想了一下,如果这块蝴蝶结状的甲状腺化生的话,它会生成什么呢?

从甲状腺的形状推测,我想它的生成物也极有可能也会是一个双头的形象。而此前说到的并封正是双头,所以我想并封会不会就是由甲状腺生成的呢?当然我很快否定了并封,之前说了并封是黑色的,而甲状腺看起来是红色的。

随后我从它的外形我又想到,它生成的会不会是双头蛇呢?《山海经》中的神延维即委蛇,就是双头连体蛇形,那么这个甲状腺它生成的是不是就是延维呢?但是根据后续的发现,我认为生成延维的是其他器官而非甲状腺,所以把延维也排除了。

最后,在东方朔的《神异经》中,我找到了十分符合甲状腺化生性状的双头蛇率然。

① 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西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会稽常山最多此蛇。《孙子兵法》‘三军势如率然’者是也。”
②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常山之蛇名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头至;触其中,则两头俱至。孙武以喻善用兵者。”

从这两则文字的描述来看, 这条叫率然的蛇,除了身体为五彩之色,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一是头尾的大小差异很明显,二是着头、尾、腰三段式的身躯。

我觉得它的这个外形特征很是符合甲状腺的外形特点 。

如果将率然蛇的三段式体形对照着下面的甲状腺结构示意图来看,左右甲状腺叶对应的应该就是它的两个大头,中间细小的锥状叶部分生成的应该就是它较之脑袋小许多的尾巴,中间的甲状腺峡则应该是它的腰身部分。

(三)气管

《山海经·海外南经》:“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这个手臂连在一起,小颊赤肩的二八十六神人,如果他由一串软骨环连接起来组成的气管的化身的话,是不是他的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奇怪形体就不是那么让人无法理解了。

再数一数下面的气管解剖图中构成气管的软骨环的数目,你会发现,从下方的气管杈数到上面的环状软骨,正是二八十六之数。

不过这个环状软骨这一块其实是属于喉部组织,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上面的化生戎人的部分。而根据网搜资料说,人体气管软骨的数目会是在15到20之间,但有的资料又说是在14到16之间,不过总之这个气管软骨的数目是会有这有十六之数没错了 。

(四)膈膜

《大荒东经》:“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这个多少显得有点奇怪的山名如果与人体的膈,又名膈肌、膈膜或者横膈膜,的形象联系起来的话,就一点不觉奇怪了。单从“皮母地丘“的字面上,就可以想象出一个向上微微隆起的皮膜的形态。

不过这样看起来话,盘古大大这个化生的跨度好像确实有点大,前面三种器官生成的或人或兽或神,至少都是生命体,而膈肌生成的却是一座没有生命的山。不过盘古神话里也有提到他的身体是有这类变化,“肌肉为田土,皮毛为草木”,而膈肌应该就算是块肌肉吧。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象了一下,如果这块膈肌化生成了有生命的物体,它会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我想到的是阿拉伯传说故事中的飞毯……

(五) 肺

①《西山经》:“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红光之所司也。”郝懿行云:“红光盖即蓐收也”

②《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郭璞曰:“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尾),执钺。见外传。”也有说法称郭璞说的是白尾。

③春秋《国语.晋语二》:“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於西阿……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韦昭注:“蓐收,西方白虎金正之官也。《传》曰:少皞氏有子该,为蓐收。”

依据《西山经》的记载,蓐收看起来像是泑山上红彤彤的一团红光,而肺不正就是红彤彤的一团么?

“蓐”的字音同“褥”,而不管是看起来还是摸起来的都软绵绵的肺叶不正有着被褥的感觉吗?而蓐收又名“该”,或许正是“盖”的读音呢?从上面的肺组织结构示意图上,我觉得甚至可以看出“蓐”字之所以是草字头的缘由来。

那么蓐收的虎爪以及白毛或是白尾,从肺部解剖图来看的话,我认为与之对应的生成部位应该是肺的主支气管及其细小的分支气管。

蓐收乘坐的两龙,根据肺解剖图来看,我认为可能是肺部的左右大血管生成的。他左耳挂的蛇,可能是小血管或者就是韧带之类生成。如果把下面的解剖图倒过来看,更能体会到蓐收乘两龙的模样。

蓐收手里所执象征王权的钺,其造型也与肺叶的形状非常之相似。

除了上述这些根据外形做出的推断以外,再看一下中医学中有关肺的常识理论,你就会发现,这些关于肺特征的描述与蓐收的长相特征、神职身份,甚至名字都完全吻合。

①“肺在五色上是白色,五行属金,方位在西方。”(对应西方之神)

“肺属金,性潜降、收敛、清洁。主气、司呼吸,与大肠互为表里。其华于毛,色白、伤于悲、味通于辛,开窍在鼻,主皮肤,气通于秋。”(对应金神,白毛)

③“肺主秋。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之肃杀,是对夏气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肃降,是对心火上炎太过的制约。肺与秋气相通,故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时至秋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故养生家强调,人气亦当顺应秋气而渐收。”(对应秋神及蓐收之名)

下图为商代人面钺,因钺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故名亚丑钺。钺身上的镂空人面眉、瞳、鼻突起,张口踞牙,乍一看似乎笑得没心没肺,和乐喜悦,再细看实则眉眼口齿之中透露出的是一股肃杀狞厉之气,其形象颇为贴合屈原《楚辞.大招》中东汉王逸认为是对西方之神蓐收的描写:“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被发鬤只。长爪踞牙,诶笑狂只。”

在在商代青铜器妇好钺上 ,亦有一张居于钺中央的人面,左右有两龙,也大似契合《山海经》中所载神蓐收人面两龙的形象。

还有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或说后母戊大方鼎的鼎耳之上,也有这个人面两龙的图案。其他一些文物钺上面,也多有这个人面龙纹图案。

所以我推测这个人面或许有可能就是象征王权的肺神蓐收之像吧。而肺神蓐收成为王权的象征,则与“肺为华盖”的中医学肺属性理论也是一致的。

不过虽然已经找到化生为神蓐收的盘古之肺,但是在《西山经》中记载的有处叫泑泽的地方却也令我些疑窦丛生。

《西山经》:“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gǔ)泡泡(páo)。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蓐收住的地方叫泑山,这片据《说文解字》说在昆仑虚下面的地方叫泑泽,二者名字相近。

这片水泽鼓鼓泡泡的样子让我联想到了构成肺组织的肺泡结构,水泽中生长的果子树,果实像桃子,叶子像枣子,其形状也是鼓鼓泡泡的,黄色的花,红色的花萼,艳丽的色彩跟肺的颜色差不多契合,而且它的果实吃了可以缓解疲劳,这感觉就像吸了个氧气袋似的,跟肺功能好像还有那么点沾边。

肺分为左右两叶,所以也不知道盘古的肺是不是分成两部化生的,或者亦不是按左右来分,而是其他方式。

(六)肝

①《中次七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 郭璞 《山海经图赞》:“山膏如豚,厥性好駡。”

山膏的样子像猪,颜色红红火火的,正好匹配得上肝脏的形状及颜色。

山膏还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属性——好骂人。那么这头皮肤红红想起来甚是可爱的猪猪,他为什么有着这种动不动就爱破口大骂的专属性格特征呢?

因为根据阴阳五行中医学理论——“肝主怒”啊!正所谓肝火大动,肝火大作——老子现在火大求的很!你们些个王八鳖孙龟儿子立刻马上给老子四脚朝天脚底抹油速度滚出去!否则骂不死你们老子就不是盘古氏亲生滴!

②《海外东经》:“奢比尸在其北,兽身、人面、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大荒东经》:“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奢比尸也即是肝榆之尸,因为“肝榆之尸”的名字里面直接就有个肝字,所以自然无法忽视他与肝脏的关系。

我推测他有可能是盘古肝脏其中的一部分生成的,毕竟盘古大神的肝脏想起来应该是很大的一块。

肝脏大体上可以分左叶和右叶,根据下面的肝脏解剖图结合山膏像猪的外形,我觉得山膏可能是肝右叶生成的。肝榆之尸则可能是肝左叶生成的。肝榆之尸耳朵上挂着的那两条青蛇,我想可能是肝榆之尸瓜分到的肝脏的镰状韧带及肝圆韧带生成的。

③《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

《墨子·明鬼下》:“昔者郑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方正。郑穆公……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

之所以认为句芒也是由盘古的肝部生成的,我先是从句芒木神的份根据中医学理论“肝属木”反推过去想到的。

因为根据中医理论,肝对应的方位为东方,四时为春天,五色为青色,所以肝脏与句芒木神、东方之神及春神的身份完全匹配的上。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勾芒”拼读起来,差不多就像是的音。

而我们之前大抵都有过这样的疑惑:明明是“句芒”,为什么却非要让我们读成“勾芒”呢?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古人在这个专有名词里要我们强拗读音的原因呢?

根据著名的战国古墓帛书的记载,句芒的样子是“面状方正而青色,方眼无眸,鸟身而短尾”

它除了说到“鸟身”“面状方正”这两条句芒的专属形象特征之外,还提到了句芒的脸是青色的,有一条“短尾”,此外更为句芒添加了一个非常吊诡的形象特征——“方眼无眸”。

你说这句芒不但脸方眼睛方也是很方的了,这方方的眼睛里居然还没有眼珠子,这长得可真是够扑朔迷离的。想象一下,那会是什么样子的一双眼睛呢?一个,不,两个空空洞洞的方框儿?——就像“句芒”的“句”字?

根据古墓帛书中记载的句芒这个诡异玄奥的形象特征,结合下面的肝脏解剖图来推测的话。我认为句芒应该是由肝脏除去生成山膏和肝榆之尸的肝右叶和肝左叶之外的肝方叶及肝尾状叶包括肝门在内的这个部分生成的。

肝在五色之中对应的是青色,所句芒的脸为青色这点不难理解。且根据我从猪肝上得来的经验,肝方叶部分的胆囊窝处因为长时间与胆囊亲密接触,一般都会被染上青色。

句芒的方脸来自于肝方叶,没有眼珠子的方形框架状眼睛对应的生成部分是肝门,而他的短尾则由肝尾状叶生成。

此外句芒的两龙,我想可能是由肝动脉以及肝静脉生成的,和蓐收的两龙一样。

有一天我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一篇解析文物的文章,作者提到湖北九连墩出土的一件对鸟玉佩与陶寺的一件说不清是人面还是兽面的玉佩,它们虽相隔两千年,但图形几乎可以完美重叠。而引起我注意的是文中关于这两件玉佩“眼睛”的表述:

“与这对鸟相关的玉,是陶寺出土的两件相同的'兽面'玉饰,一般研究者都认定它是石家河文化之物。它是兽面么?为何它的眼神如此之迷离?没有眼眶,更不见眼球,它没有遵从史前艺术通常的构图法则。”

文章作者认为那不是眼睛。但这对鸟玉佩上空方框似的“眼睛”,让我想到了句芒的眼睛,他的眼睛不正好就是方框形的吗?

而且句芒恰好也是鸟身。再看这对鸟玉佩的一半,与现代的“句”字与“勾”几乎都可以完美重叠,所以,有没有可能这个状似对鸟的九连墩玉佩就是肝神句芒的写照呢?

(七)胆

《海内北经》:“阘非,人首,青色。”

“阘”(tà)的意思是小户,引申为卑下,而胆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之中也是个头最小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阘非是青色的,(因为不知道他就是只有一个“人首”的样子,还是有其他的肢体部分,所以我也不好说阘非的身体是青色的。)这跟胆囊的颜色也对应得上。

再有从字音上来说,“阘非”的读音跟“胆”的读音也是较为接近的。

综合以上三点,所以我觉得阘非很有可能是由盘古的胆生成的。但其实这枚小小的胆囊也是让我纠结了很久,因为总的来说,阘非表现出的胆囊性征并不是非常的明显。

且《山海经》中提到的还有几种兽及人让我也觉得有些疑似为胆囊化生。

《海内经》:“又有青兽如菟,名曰菌狗。”菌狗像兔子般的外形及其青青的颜色,与胆囊的形状颜色也有些相似。

《海内经》:“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这个叫猩猩的人面兽也是青色的,而胆囊的气味想起来确实也是“腥腥”哒。

《大荒西经》:“有虫状如菟,胸以后者裸不见,青如猿状。”

《大荒东经》:“有小人国,名靖人 。” 郝懿行笺疏:“《说文》云:‘靖,细貌。’盖细小之义,故小人名靖人也。” 袁珂校注:“靖人、僬侥、周饶、侏儒,并一声之转。”

《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菌人”。

《大荒南经》:“有小人,名焦侥之国,幾姓,嘉谷是食。”郭璞注:“皆长三 尺。

《山海经》中的小人国大约等同于西方神话故事中矮人族吧,他们也让我有些怀疑是为胆囊生成的,只是书中并未提及他们的肤色,毕竟青色是胆囊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虽然“靖人”的“靖”字倒是带了一个“青”字旁,但亦无旁证。

当然从私心里说,我也是极愿意盘古大神的胆囊生成的是至今仍有传说的小个子人种族了,而据云南民间传说,若是吃菌子中了毒,好像会看见很多五颜六色的小人儿,不知道这是不是跟远古的菌人们有关呢?

(八)脾

①《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②《庄子.达生》:“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

③《风俗通义.卷九》:“齐公出于泽,见衣紫衣,大如毂,长如辕,拱手而立。还归,寝疾,数月不出。有皇士者见公,语惊曰:"物恶能伤公,公自伤也。此所谓泽神委蛇者也,唯霸主乃得见之。"于是桓公欣然笑,不终日而病愈。”

延维也即是委蛇,其外形特征是人首蛇身,身长如辕,左右有头,穿着紫色的衣服,戴着红色的帽子,也有的说是毡帽。

那么在人体内脏器官中,有着紫红颜色,形状略扁而长的自然是非脾脏莫属了。

当然为了呈现视觉效果帮助大家理解,所以上面放的其实是一张猪脾脏的图片。不过盘古大神的脾脏想来应该也比普通人类的大得多了去了,脾气的话估计也是不小的了。不过从延维神怕打雷的脾性来看,好似在隐喻着这脾气天大的,内里大抵不过是只虚弱的纸老虎罢了,正所谓虚与委蛇。

跟之前的“句芒”必须读成“勾芒”一样,我对“虚与委蛇”的读音同样有过这样的疑惑,明明是个“蛇(shé)”字,为什么这里又要强迫我们念成“yí”呢?

根据有很多地方都混淆猪脾和猪胰的叫法,把猪脾也叫成猪胰的这个缘故,所以我想以前的人们也有可能是脾胰不分。所以“委yí”的“yí”,其实可能是谐音“胰”,当然这个“胰”,其实是指——脾。

根据延维神的外形特点,我觉得他可能跟下图中的几件双人首连体文物的样子比较接近,当然下图右上图片被认为是伏羲与女娲,但是看他们几乎一模一样没有性别区分的样子,我觉着他(们)似乎更接近延维神的写照。

此外,我怀疑传说发明了舟车衣冠的轩辕黄帝跟这位大如车毂,长如车辕,穿着紫衣,戴着高冠的延维神或许有某种联系,黄帝对于车及衣冠的灵感是不是来自于延维?而这或许也是黄帝“轩辕”姓氏的由来?

但罗泌的《路史》否定了这一切。《路史》中说轩辕氏远在黄帝之前,车及衣冠也不是黄帝的个人发明,当然从黄帝的原姓“公孙”来看,其中似也透露着一丝世袭而来的味道。

但根据颠扑不破的阴阳五行中医学理论学说,脾属土,土色其黄,而我们的“黄帝”正是“以土德王”的黄帝,并且又确实是伯了天下的黄帝,因此总让我觉得,我们的黄帝跟这位脾气大神应该是有些关系。

(九) 胃

①《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②清袁枚《子不语.蛇王》:“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以口作吸吞状,则巨蟒恶蛇尽为舌底之水,而肉柜愈觉膨然大矣。”

推断巴蛇为盘古之胃化生,主要是参照了上面《子不语》中描写的楚地蛇王。

文中所说的蛇王,长的就像帝江一样,没有耳朵、眼睛、鼻子、足爪,只有一个口,整体形象方方的像一个肉柜子,它“浑浑而行”,大约是蠕动着前行的意思,所过之处,草木尽枯,以口吸吞之际,巨蟒恶蛇全都化成它的舌下之水,而这个“肉柜”蛇经过吞食后就会更加的膨胀变大起来了。

从这段谓为精彩的描述来看,这肉柜般的所谓蛇王活脱脱的就是一只行走的大胃王,就像是盘古巨大的胃从《山海经》里穿越到《子不语》中去了。

而袁枚笔下这只肉柜蛇王死亡的方式,亦是很具有胃化身的特征,它在被消耗尽具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消化液后,顿时失去了噬人的本领,被人类给像猪一样宰杀了。

《子不语·蛇王》:有常州叶某者,兄弟二人,游巴陵道上,见群蛇如风而趋,若有所避。已而腥风愈甚,二人怖避树上。少顷,见肉柜正方,如猬而无刺,身不甚大,从东方来。其弟挟矢射之,正中柜面,柜如不知,负矢而行。射者下树,将近此物之身,欲再射之,拔其矢而身已仆矣,良久不起。乃兄下树视之,尸化为黑水。”
洞庭有老渔者曰:“我能擒蛇王。”众大骇,问之,曰:“作百余个面馒头,用长竿铁叉叉之,送当其口。彼略吸,则去之而易新者,如是数十次。其初馒头黣烂如泥,已而黑,已而黄,已而微赪。伺馒头之色白如故,而后众人围而杀之,如豚犬耳,不能噬人。”众试之,果如其言。

《海内南经》中对于巴蛇的描述则比较简单,没有提及它的外形,只说它可以吞下一只大象,三年才吐出骨头看起来它的胃口那是非常之巨大的,以致于后世常用“蛇吞象”形容贪婪之甚,这与《子不语》中的蛇王巨口的形象亦是一致的。

《海内南经》还说如果吃了巴蛇,就会“无心腹之疾”,大概意思就是说吃了它,就会胃口好心情大好,这好像也很符合咱们的中医食养理论,吃什么补什么嘛。

从“巴”的字形上来说,虽然说它画的是条巴蛇,但其实是跟胃口的形状也是非常贴合的。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巴和楚地是在一个地理范围内,所谓巴楚之地,所以我想《子不语》中的楚地蛇王很可能是巴蛇留下的后裔,而传说中的后羿斩巴蛇的地方正是在楚地。估计是这个大胃王实在是太能吃了,一天巴到吃巴到喝的,成了地方上的一霸,所以被人代表正义的人族英雄消灭了。

(十) 肾脏

①《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②《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鶼鶼。” 郭璞 注:“似鳧,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

③《博物志·卷十》:“ 崇吾之山 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名曰鶼鶼。”

这种叫蛮蛮又叫鹣鹣又被唤做比翼鸟的让人抓破了脑袋都想不通的单体是一只脚,一只翅膀,一只眼睛,必须两只合体才能飞行的,离奇古怪得超出了人类想象力的鸟类,如果把它们的形象放在一对行走的腰子化生的生命体上,那么似乎也就不那么不可思议了,而且这个形象也正是恰如其分,生动鲜明,活灵活现。


因为蛮蛮合二为一,随时比翼齐飞,出双入对,简言之它就是个连体的鸟儿,所以这只或者说这双连体腰子鸟又被视为忠贞不二美好爱情的象征。当然从它(们)的形象及肾脏的某些属性特征来看,确实是像极了盘古大神给予我们的一个关于爱情本质的形而下的隐喻。

④《山海经·西山经》:“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

《西山经》说到的蛮蛮,身体像老鼠,头像鳖,完全没有鸟类该有的样子,以至于大都认为”这里的蛮蛮应该不是前面的比翼鸟蛮蛮,而是另一种蛮蛮,认为可能是鸭嘴兽或者水濑。

那么对照肾脏解剖图,我觉得它们其实就是同一种蛮蛮。它像老鼠形状的身体与肾脏外形相合,而它的“鳖首”生成的部位应该是肾脏上面的肾上腺。

象征美好爱情的蛮蛮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水,一直让人颇为不解,它到底是吉祥物还是凶兆之物呢?

如果它(们)是由肾脏化生而成的话,那就很好理解了,按照之前提到的阴阳五行中医学理论,“肾属水”,肾水肾水,中国人都知道的,故而蛮蛮的出现会伴随大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是什么问题了。

(十一) 大肠

①“日本神话中登场的巨大之蛇。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记》的记载,它拥有8头8尾,能把八个山谷和八个山岗填满,这是名字的由来。眼睛像红灯笼果,身上长着青苔、桧树和杉木,它的肚子总是血淋淋,像是糜烂了似的。”

②“传说,八岐大蛇有着八个头及八个尾巴,眼睛如同“酸浆草”般鲜红,背部上则长满了青苔和树木,腹部则溃烂状流着鲜血,头顶上则常常飘著八色阴云,身躯有如八座山峰、八条山谷般巨大。”

③“八岐大蛇其实不是9头,《古事记》写明是「身一有八头八尾」。名字中的八岐不是身躯的分支处,而是它的头部与尾部,正如《日本书记》所提到的「头尾各有八岐」。

④“它从高志来到出云,每年要吃一个女孩作为献祭。正好此时素戋呜尊(须佐之男)从高天原流放到这儿,他以要求娶老夫妇的女儿奇稻田姬为妻为条件,用酒灌醉了八岐大蛇,杀了它,并在它的尾部发现了天丛云剑(三神器之一的草薙剑)。”

从上述搜索的八岐大蛇的资料中它外形特征的描述来看,八岐大蛇完全就是一副已经呈腐烂状态的大肠的化身。它也是我在找寻盘古大神遗失的内脏时第一个想起来的生化怪兽。

我之所以认为八岐大蛇是由大肠生成的而非小肠,是因为八岐大蛇的资料中有提到,在它的尾部发现了天丛云剑,我总觉得这个藏着一块铁块的尾部应该是大肠的阑尾处。

天丛云剑之所以又叫草薙剑,我猜想是因为它来自于阑尾里面的一堆渣滓物,就像我们四川人说的 渣渣草草的,所以这把剑因此就叫做草薙剑啦。而能生化万物的盘古大神盲肠之内的渣滓物自然也非比寻常,所以里面找出来的一块据说类似唐刀的铁被炼成了神器,也是很合情理的事情。

而这副大肠之所以东渡日本,没在《山海经》中留名,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逃脱大禹王的追杀。虽然八岐大蛇大肠兄与下文即将提到的相柳小肠弟弟皆来自盘古大神之躯,但无奈其本质赋性确实是太差劲了。不但属性令人憎恶,品性也是非常的差,要害人吃人的,所以它们无论是在本土还是海外都不被人类所接受,最后也被人类无情的给消灭了。

(十二) 小肠

①《大荒北经》:“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②《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上面第一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长了九个头,身体像蛇一样盘旋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以供其食用。他只要张口一吐,那儿立即变成大沼泽,那臭味不是辛辣的就是很苦的,百兽中没有能居住在这里的。大禹为了治水,杀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以致那里不能种植谷物;当地雨水又多,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去堵水,多次堵住,又多次塌陷,于是形成了大水塘,诸帝于是把它建成祭台。祭台在昆仑山的北面。”

相繇也就是相柳,从书中对它的描述可以看出,它的形象跟八岐大蛇差不多,而且从它首尾相接盘绕成环状的模样来推测,我觉得它的九头的应该也是八岐大蛇那种长法,不是通常插图上画的九个头长在一块儿,而可能是分开长的。

从它表现出的生物属性上来看,它跟同属消化系统的由胃化生的巴蛇差不多,不但所过之处都是水,而且厉害到能让地面陷落成沼泽水塘,这很明显的就是消化器官具有的消化液特性的反映,此外相柳的血还又腥又臭,当然了,身为一副肠子,你说能不臭吗?

(十三)膀胱

①《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耳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②《酉阳杂俎·卷十四》:“天山有神,是为浑水敦。状如橐而光,其光如火。六足重翼,无面目。是识一曰「嗜音」歌舞,实为帝江。”

这个长的样子像个口袋,颜色黄中透红,有着六只脚四双翅膀,面目模糊不清的帝江与人体膀胱的形状是非常对应的。

从下图的膀胱的解剖图上,甚至可以找出与它的四双翅膀和六足相对应的部分。

至于这个帝江懂歌舞嘛,这个大家想象一下水喝太多了走路的时候,膀胱晃荡发出的轻微的“咣当咣当”的声音就明白了 。

帝江就是个装着尿液的鼓鼓囊囊的大口袋,他走起路来自然就像个大皮球一样蹦啊跳啊的,所以就会“咣当咣当”的响个不停,所以看起来他就像是在和着音乐节奏跳舞一般。而“膀胱”本也就是个象声词的嘛。

这不知道到底是没有耳目还是没有面目,人不像人兽不像兽,长得稀里糊涂一塌糊涂的一坨,居然是被称做神——我想这或许是与帝江能歌善舞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国古人一向是非常崇尚音乐的,看来懂点音乐歌舞果然也是一条成神之道。当然我想或许还和帝江的整体形象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关联:一个长着两双翅膀,颜色鲜艳,走起路来魔性十足,还自带随放音乐的大皮球,确实也是很秀的了,帝江大约算得上是史前第一位以歌舞出道的大神。

还有,我认为“浑水敦”帝江与传说中的凶兽“混沌”他们非常像是同一个或者同类,可能他们之间有着血亲关系,帝江或有可能就是混沌的父亲帝鸿氏。

③《神异经.西荒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混沌,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 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混沌。”

④《春秋》:“浑沌,帝鸿氏不才子也。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转仰天而笑。”

⑤《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混沌。”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混沌长的跟帝江极其类似,也是长的稀里糊涂,有耳目等于没有耳目,有肚子却没有五脏,也就是个空袋子了,食物进去都是直来直往,完全符合膀胱或是膀胱之子化生的形态及生物属性。

此外混沌还有一个非常另类的个性特征:“抵触”有德行的人,喜欢依靠在恶人身边。因何他会有着如此让人难以理解的奇特个性与嗜好?

——但如果他是一个容纳人体废弃排泄物,且充满难闻气味的膀胱或者膀胱之子的化身呢?他这十足另类的个性与嗜好岂不是膀胱赋性的最好写照?正所谓臭味相投。

(十四)生殖器官

①《大荒南经》:“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求(chù踀)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足求(踀)踢”这个名词表达出来的形象和与睾丸的圆球状形很吻合。

至于这兽“左右有首” ,则说明它们跟之前的肾脏爱情鸟的生成方式一样,是一对连系在一起的睾丸生成的。

而之前我在读到文中“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这一句时,颇为不解,既然是“三”只青兽,为何却要叫“双双”?

不过在看了上面的男性内生殖器图后,大致就明白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了,应当是指尿道海绵体部与两侧阴茎脚组合而成双的样子。

②《大荒南经》:“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

“祖”字含有男根的意思,祖状之尸的整体形象也很符合男根化身的样子,因此我想盘古的生殖器可能是分成了两部分化生。

而这个祖状之尸,我觉得红山文化中的那种跟阳器连在一起的玉人样子似乎比较对应的上,或许他们之间有些渊源也说不定。

(十五)盘古之心

①《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郭璞注:“照九阴之幽阴也。”

②《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 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䏿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③《太平御览·天部》引《括地图》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龙”,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吁为夏,息为风。”

④《太平御览·时序部十二》引《山海经》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阴。(烛,龙也,是烛九有因名云。)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则为风。(息,气息也。)身长千里。”

⑤《太平御览.神鬼部二》又曰:“西北海外章尾式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色,身长千里,其眠乃晦,其视乃明。(视为昼,眠为夜。)雨风是谒,(能请风雨。)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⑥《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烛龙是《山海经》诸神之中最为神异和神秘的神灵,当然现代的人们更多的是将他被归入神兽这一类。

烛龙表现出的神性极类似开辟神,他睁眼为白昼,闭眼为黑夜,呵气为冬天,吐气为夏天,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便生成风,或说他能呼风唤雨,所以也有学说认为烛龙是盘古的化身。

烛龙的形象特征是,人面,蛇身或者龙身,身体是红色的,长有千里,“直目正乘”。

其中意思比较晦涩的“直目正乘”这一句,有的认为是指眼睛直长,有的认为是指眼睛凸出,类似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那样。

如果用器官化生的思维来看,那么烛龙会是由盘古的哪个内脏器官生成的呢?

根据烛龙的外形特征再联系人体器官,这个答案其实很明显,在人体的诸多器官之中,是红色的,而且像似口钟一样的,那自然是非心脏莫属了。

从下面这张唯美心脏图上,身体赤红的烛龙“直目正乘”,“人面龙身而无足”的模样依稀可见。

①《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天白颢颢,寒凝凝只,魂乎无往,盈北极只。”王逸 注:“ 逴龙 ,山名也。赩,赤色,无草木貌也。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 逴龙。”

②《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锺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

一般认为,屈原诗里说的“逴龙”就是烛龙,“逴”有的又写作“踔”或是“卓”,大意为远或者高。烛龙居住在遥远偏僻的北方,身形如一座大钟,且身长千里,《太平御览》也有说是三千里,也是很高大的一块了,所以也算得上是一只高远之龙。

但东汉王逸却告诉我们说,“逴龙”是一座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在寒冷的北方没有太阳晒晒也天然红通通的还不长草木的山,那么这烛龙还是山不是龙了不成?《西山经》更是直接说的是钟山其子曰鼓,而非钟山之神其子曰鼓。

当然我认为这好像也这并不矛盾,《海外北经》在说烛龙时候用了一句话,“其为物”,我以为这意思大概就是说烛龙他不像“人”而更像是物。不饮、不食、不息的烛龙,其实说来也差不多就像是一座呆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光秃秃的红色大山。

③《玄中记》:“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开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

据《玄中记》的记载,钟山上有石头像人头,而且这个石人头开左眼为白天,开右眼为夜晚,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这不明摆着就是烛龙嘛。

所以,我以为所谓的钟山之神烛龙,他其实就是一座由心脏生成的山,它的上面有个像是人首或者龙首的地方。这个人首或者龙首我想可能是心血管什么化成的。烛龙又被说是章尾山之神,所以我想可能是这心脏还带着点心血管什么的。

结合烛龙表现出来的神性特征,“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则为风”,或许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意象——这座心脏变成的石头山它上面有个类似人首或龙首的地方,而且这座山还能吸气,呼气,发热,发光 。

也就是说——我认为盘古的这颗心脏可能是处于一种半石化的状态。

这颗巨型心脏的外表看起来已经呈现出石头的地质面貌,像一座草木不生的赤色的高山,但是它还能发光发热,并能引起气流的波动(息为风),也就是说,这颗心脏它可能还有微弱的搏动,有心跳的声音,(从钟山这个名字及他儿子名字为鼓可以看出些这种可能的迹象)它是处在一种死而不僵或是僵而不死的濒死状态。

烛龙因居住在看不见太阳的北方,并照亮这片极阴极幽之地,故而他被称为烛龙、烛阴以及烛九阴或者烛九幽。那么,就像屈原也曾经问过的一样,烛龙他到底是用什么方式照亮北方之地呢?

①《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②《诗含神雾》曰:“天不足西北,尾憃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照天门中。”

③《纬书集成》辑《河图括地象》引郑玄曰:“相传天门日行光不能至,常有龙神口吐火焰,名曰烛龙,开口为昼,闭口为夜。”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我们知道烛龙是“视为昼”,“其视乃明”,意思就是说,烛龙睁开眼睛天就亮了,换句话来说,就是光线是从他眼睛里发出来的。

但《诗含神雾》一书则不认为烛龙的眼睛是光源之处,认为光亮是来自烛龙嘴里衔着的火精 。郑玄则认为烛龙带来光明的方式是源自于烛龙会口吐火焰,“张口为昼,闭口为夜”。这两种方式虽有差别,不过也有一个共同点,即光都是来自于烛龙的口部。

当然 如果烛龙是一颗心脏的话,眼睛和口其实都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如果他是一颗半石化的心脏的话,它又拿什么来发光呢?

中医理论上来说,心属火。当然心属火并不是说心脏能发光。我觉得,烛龙发出的光,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之光吧。

我总觉得,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天与地,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一切的盘古,他是眷顾这个世界的,所以他把自己的一颗心留在了地球上太阳无法照耀的地方,还用他这颗心里散发出光,来照亮地球上这个黑暗的角落。

但最后,这颗心好像是个悲伤的结局。

①《太平御览.地部三》:“帝取密山之玉荣,投之锺山之阴。(以为玉种)又曰:锺山其子曰鼓,(此亦神名,名之为锺山之子耳,其类皆见《归藏》《启筮》也。)其状人面而龙身,帝乃戮之锺山之东也。”

②《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锺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锺山之东曰瑶崖,钦䲹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鵔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钟山如果是座山,或者说一颗半死的心脏的话,为什么还能生出儿子来?

这个如果参照鲧被杀死后还肚子里剖出个大禹来,也还是可以理解。我国古代神话中也还有许多其他的类似这种孕育生命的方式。这种方式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姑且说由生命精气孕育而成的吧。

但是我觉得,天帝杀他的儿子在钟山之东,也就是相当于是在钟山地面上,他的儿子人面龙身, 烛龙人面蛇身,长得也差不多,而钟山上又有个像人首的石首,所以我觉得他的儿子鼓也有可能就是烛龙本身。

所以,最后是天帝把这颗心,设或是这颗心里的生命精气生成的钟山之子,杀死了,而这颗心最后的一缕生命精气,化做了一只会带来干旱的鵔鸟。

(——以故事开头,以故事结束——)

标签组:[神话] [山海经] [句芒] [帝江] [烛龙] [盘古] [子不语

上一篇温阳散寒方法,治疗真寒假热证,不能一味的使用苦寒降火

下一篇秋季养生的禁忌,你了解多少?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